·本报通讯员 崔 涛 陈 刚·
传说这里是最接近阳光的地方,空气因而透明;传说这里是最接近神明的地方,心灵因而宁静。湛蓝的天空,苍茫的草原,神山圣湖,亘古雪峰,还有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梦中驾临的庙宇和茶马古道上低吟而悠长的驼铃。 这里就是神秘而美丽的昌都。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行的三江流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自然环境险峻,交通状况极端恶劣,昌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改善交通状况,进一步加强昌都的对外交流,自治区政府要求在昌都解放60周年之前完成从昌都到邦达机场公路的改建整治。2009年4月,在西藏奋战多年的中铁二局五公司承接了这一重任,他们快速反应,全力以赴投入到改建整治关键控制工程——年拉山隧道的施工之中。
全力以赴保工期
年拉山隧道位于国道214线西藏境内,全长1450米,建设工期17个月。隧道建成后,可避开两个滑坡带,缩短半小时车程,不仅大大改善交通状况,还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深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和期待。 接到施工任务后,五公司立即从全国各地抽调精兵强将进场,任命公司副总经济师匡龙君为项目经理,确立了“全力以赴保工期、科学施工保质量、路地共建保和谐”的管理思路。决心要修筑一条高水平、高质量、和美丽昌都相匹配的道路。项目部员工跑步进场,仅用15天的时间就筹建好项目部机构,建好了临时驻地。 年拉山隧道洞口距既有线的施工便道仅有1公里多,但两地高差却达65米,又处于深山峡谷中,施工条件极其艰巨。此外,工程桥隧相连,隧道紧接一座130米的桥梁,桥台就在洞门,濒临金河,施工场地非常狭窄。项目部初步规划跨金河修一座临时便桥,缩短便道里程。但是,开工之初正值洪水季节,金河河水湍急,远远高出正常水位,并且上游电站不定时放水,安全威协很大,便桥根本无法搭设。经过反复比对,项目决定绕山开路,此举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是却能保证安全。摆开阵式,机械到位,然而向来摧枯拉朽的挖掘机在此时却失去往日的威风,根本奈何不了坚硬的当地特珠的土质。此时,炸药库还未建成,无法实施爆破。便道是施工的生命线,工期紧迫。项目经理匡龙君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不能被动等侍,采用风镐一点一点掘进。”项目部全体员工在峡谷的大风和满天的沙尘之中,经过一个多月的顽强奋战,最终把便道修到了洞口。7月12号,隧道成功挂齿进洞。
科学施工保质量
全线两个重点控制工程——年拉山隧道和吉塘大桥都在五公司标段,能否如期完工?关系到全线能否按时通车。西藏交通厅领导多次在工地检查时强调,谁阻了道,谁就进入西藏交通领域的“黑名单”!在西藏拼搏多年,五公司绝不能毁掉中铁二局良好的信誉,绝不能丢掉西藏这个市场。 为了实现安全、优质建好工程的目标,项目部强推“精细化管理”,他们倒排工期,掀起了“大战100天”、“大战30天”等系列劳动竞赛,把任务细化到了每月、每周、每天;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明确工点责任,班子成员现场指挥,遇到问题当场解决;及时进行安全、质量、技术交底,将责任和要求落实到作业班组每个作业人员身上。年拉山隧道地质复杂,岩层破碎、松散,渗水严重,面对这一特殊的地质结构,项目部动用各种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成立了以总工程师韩东为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请来地质雷达勘测队对隧道地质做超前地质预报。在地质特别破碎的地段,项目部采用强注浆、超导管、工字钢拱架的方式掘进。以技术为保障,项目部成功穿过了5个构造断裂带、3个构造破碎带。 五公司管段有13公里是既有线扩建,共有涵洞58座,滑坡治理1处,沿线地质复杂,泥石流、滑坡、落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项目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管理压力。为此,项目部班子成员对安全工作分工点负责,同时明确各部门人员相应职责,要求每天检查涵洞等工程周边的防护情况、隧道内的地质情况等。项目部每周对管段进行一次工点现场安全讲评,提出存在的安全问题,逐一落实整改。与此同时,项目部充分发挥群安员和青年安全监督员的“第三只眼”作用,广泛组织和发动全员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有一次,在洞门施工时,一名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中没拴安全带,被群安员朱胡平发现,当即要求现场施工负责人把安全带拿来,并亲自给施工人员拴上。群安员郭龙山,在检查隧道施工安全时,发现初期支护开裂,立即上报安全总监,项目部马上设立现场观测点进行监控,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及时,防止了坍塌事故的发生。
路地共建保和谐
西藏风景迷人,但是沿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领导在检查年邦公路工程时提出,要把年邦公路建设成绿色通道,建成环保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并重,确立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管理”的施工原则,把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项目部先后投入几十万元的机械台班和一百多名作业人员,在施工的同时,及时恢复沿线环境。工程还没完全结束,但是沿线两边已是翠绿的植被,工程建设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 藏东昌都一直是国家维稳的重点,五公司管段跨越8个行政村,是藏民主要聚居地。项目党支部针对这个特殊环境,把“做好稳定工作,保障路地和谐”作为一项硬性目标。项目部制定详实的《维稳管理办法》,成立了以项目党支部书记为组长,项目经理为副组长的维稳领导小组,主动与地方政府、派出所等联系,建立起维稳联动机制。在各种会议上,项目部反复要求全体参战员工要站在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尊重藏民的宗教信仰。项目部特别要求员工遇到纠纷必须冷静、克制,严格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要通过组织与地方政府协调的方式,妥善处理各种纠纷。2010年9月10日,由于树苗赔偿问题,当地几个村的几十名村民找到项目部,要求解决公路沿线破坏的树苗赔偿问题,情绪十分激动。正在昌都办事的支部书记谢军听到情况后立即返回,亲自给村民们做解释工作,并带着他们一起到现场查看,然后又联系项目办、察雅县政府及乡村领导共同协调处理,以实事求是、保障村民利益为原则,妥善化解了这一矛盾。 尊重当地民风民俗,保障村民利益,从开工到完工,项目部没有跟当地村民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也没有拖欠当地村民一分钱的工资。此外,项目还积极帮助当地村民修缮道路,提供就业帮助。项目部的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也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尊敬,为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雪域高原党旗红
年邦项目党支部共有党员17人,在这个走路都要喘大气、四周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党支部把凝聚力建设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支撑。在年拉山隧道施工最紧张的时候,常务副经理叶志宾、副经理蒋继军都先后把床铺搬到工点,与作业工人同吃同住,及时解决工地上出现的问题。项目部领导把员工冷暖记在心头,每个员工过生日,都会亲自操持生日聚会,送上祝福。为防大家感冒,在冬季施工时为值班的员工发放军大衣,配备了烤火炉;支部还建立了困难员工档案,做到“困难员工无一户生活无保障、无一户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一户家庭成员看不起病,无一户子女辍学”。 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冲在最前头。春节期间,年拉山隧道出口由于岩层破碎发生了较大的坍方,下面掏一点上面就溜一点,其中夹杂着巨石卡在中间,非常危险。共产党员、领工员郭龙山,不顾个人安危爬到掌子面查看险情,了解岩层走向,并凭借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与技术人员一起确定了处理方案。为了处理坍方,他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连孩子高考也没回去。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以党支部书记谢军为队长、以党员为骨干的抢险队,冒着道路落石、滑坡的危险,连夜从项目驱车数百公里赶赴玉树投入抢险救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铁二局的“开路先锋”精神。党员的模范作用感染着青年员工,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有12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7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中铁二局五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各方的好评和称赞。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郝鹏在检查年拉山隧道后,盛赞“中铁二局干得不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也对年拉山隧道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在业主组织的2009年年度综合评比中,五公司荣获第一名,机电主管向涛声被评为四川省劳模,党支部书记谢军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草绿了,花开了;水笑了、山欢了。经过17个月的拼搏奋斗,五公司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于2010年7月30日胜利贯通年拉山隧道,9月13日完成全部二衬,9月30日完成洞门装修及隧道路面施工。2010年10月22日,年邦公路如期通车,中铁二局开路先锋再次唱响青藏高原。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席郝鹏(左二)到年邦项目视察,称赞中铁二局“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具有藏族风格的年拉山隧道洞门

隧道进口管棚施工

由年邦项目员工组成的中铁二局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抢险队整装待发
摄影:朱保胜 崔 涛 |